近日,市红十字会“心语心愿·关注心理健康”第二季“赋能妈妈”总结表彰大会在石峰区九畹书院落幕。活动自2023年8月启动以来,先后开展10场主题培训,帮助一大批家长和孩子拆除“心墙”,走出阴霾。
活动中,青少年、家长群体暴露出的焦虑、抑郁等一些心理共性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很多家长经心理专家的点评和心理引导后,现场痛哭流泪。”市红十字会党组织书记、专职副会长李彦说。
记者根据市红十字会系列活动主题和心理专家归纳的一些问题,遴选部分采访供读者朋友们阅读和参考。
问题一:育儿过程,家长焦虑重重
【故事】
天元区的赵女士是某国企职工。怀胎几个月时,她就开始选择早教,几乎把市内大型亲子机构都试听了一遍,直到选择一家满意的早教机构。
孩子三岁时,即使日常工作忙碌,周末赵女士也不停歇。周六早上带着孩子上音乐课,车上午睡一小时,下午继续去上美术课;周日同样是课程满满。
近来,赵女士又焦虑上孩子学英文的事情。看到朋友圈里,有的孩子两岁多就能看懂英文绘本,赵女士很着急,“每天除了操心孩子的吃喝拉撒,还要焦虑孩子的教育,我真的好累。”
据了解,在前几期的“赋能妈妈”系列活动中,与赵女士同类心态的家长已经不在少数。
【分析】
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教育心理学副教授马丽华认为,育儿焦虑是父母对孩子越来越重视,他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行为从而引发父母的焦虑心态。
【建议】
首先,家长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帮助孩子建立科学的作息时间与习惯有利于更好地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同时,可以寻找让自己放松的办法,例如:体育锻炼、种多肉、打游戏、饭后散步等。
其次,家长要降低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和自身制定贴合实际的目标,别把孩子逼得太紧。
然后,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也要与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分担育儿责任。
再后,家长若感到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帮助。
问题二:全社会的教育焦虑症
【故事】
15岁的思思(化名)因常感觉头疼、反胃,到省第二人民医院就医,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发作。
思思是一个上进听话的孩子,学习、生活不让家人担心。妈妈邓女士却仍不满足,望女成凤的她,辞去稳定且报酬丰厚的工作,一心将女儿培养成人中龙凤。邓女士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思思稍有问题,她就紧张不已,情绪波动很大,易发怒,给孩子造成压力。体谅和理解妈妈的思思,一直将情绪压在心底,默默承受。渐渐地,她的身体开始出现多个部位疼痛,且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思思的遭遇并非个案。活动中,许多孩子同样说出自己的心声与呼吁,众多家长诧异的同时,也开始深刻反省自身。”“赋能妈妈·成长课堂”谢萍萍说。
【分析】
市三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猷玫表示,教育焦虑症是综合型的社会病,它与当下的教育评价机制、教育资源、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业压力、青少年性格特点等多种因素相关。
家长的教育焦虑症状有:过度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过度地干预孩子教育,一听孩子没考好就发脾气,莫名地抑郁、痛苦,不想做任何事,有撑不住的感觉等。
学生教育焦虑症状则有:情绪波动、恐惧学习、逃避与人沟通等,可能伴有呼吸困难、没有食欲、坐立不安、头痛等现象。
【建议】
张猷玫表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回归内心,自主建设积极的精神境界,消除教育焦虑要坚持不懈地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设置和“双减”落地见效。
要理性看待教育过程,明确教育本质不是过分追求名*和高分,更要关注孩子兴趣、个人与成长,增强亲子沟通、拓宽教育视野,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家长要根据自己的孩子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期望值,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而非仅仅关注重结果,鼓励孩子自主探索,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她们自主探索世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青少年摆脱教育焦虑,可以尝试与老师、家长、朋友“一吐为快”;学会利用听音乐、阅读书报等方式平静心境;也可以眺望远方,在僻静之处大喊大叫或放声大哭减轻体内压力;此外,要学会接收不完美的自己,当局面一团糟时,不妨放慢节奏、做些让步;思想压力过大,不妨在家人、朋友的陪同下,做个短期外出旅游计划。
问题三:老师上班也焦虑
【故事】
40岁的何老师是我市一所小学的班主任,也是一位母亲。她害怕的事情是与家长沟通。“这份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24小时待命,家长稍有不满就投诉。”几番下来,何老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她是典型的焦虑症。开学前后这段时间,我院总会接诊几位同类症状的老师患者,有的甚至出现抑郁倾向。”市三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猷玫说。
何老师就医是因为她察觉自身异样,且生活受到影响。她晚上睡不好觉,经常两三点醒来,一醒就很难入睡;在家里,动不动就烦躁,控制不住朝老公发脾气,就连在读高中的孩子也不能幸免,经常被骂。
【分析】
中国卫生心理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张倩解释,教师群体的焦虑源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专业权威受到挑战、校内考核评价压力、自我实现的需要与现实矛盾的冲突、职称晋升等方面。
【建议】
教师若想避免患抑郁症,首先要理清自己的思维方式,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其次,要有自己的情绪舒缓方式,可以通过与好友聊天、游戏、爬山等方式放松自己;然后,要学会适当降低对工作的要求,接受不完美的自己;zui后,教师要学会寻求外界的学习途径,提升自身工作方式和效率,积极学习与家长、学校管理层、同事的沟通技巧,避免深陷人际关系“泥潭”。
问题四:亲子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故事】
肖女士是我市某律师事务所一名专职律师。女儿因在课堂上朗诵声音小,被老师说“太温柔了,声音要洪亮点。”两个平时不太喜欢她的女学生就为此四处造谣,说肖女士女儿“太清纯”“做作”。后来,两个人说,演变成四个人说、一群人说,同学们也开始在背后指指点点。
女儿将此事反映给母亲,但肖女士回应,“都是小事情,做好你自己就行。”随后,肖女士的女儿情绪越发低落,不愿意说话,且出现成绩下滑现象和厌学情绪。
“身为律师,我深知隐形校园霸凌对青少年的伤害与影响,可是当事情真正降临自己女儿身上时,我还是没能及时察觉,保护好她。”在“心语心愿·关注心理健康”“了不起的妈妈”互动课堂上,听着女儿哭诉,肖女士倍感揪心。
“谣言散播、社交排斥、羞辱嘲笑等隐性校园霸凌情景,一幕幕在校园内上演,孩子不敢说,家长就不知情。肖女士的经历,给所有家长敲响警钟。”市二中附小某学生家长黄女士坦承。
【分析】
市三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猷玫称,“沟通”与“有效沟通”二者区别在于,沟通者是否将某一信息成功传递给沟通对象,沟通对象能否做出预期中的回应。有效沟通在家庭、亲密关系、公共生活三个领域中都非常重要。
【建议】
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倾吐机会,是建立有效沟通的关键。家长不带自身既有观点,全身心地、有反馈地去倾听、分析孩子话外音,与其产生共情,将会让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润滑剂,会让孩子对未来充满热情,用爱的眼光看待生活。一个认真求教、谦虚的父母会比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父母更易于让孩子接受,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成功教育的核心是理解和共同合作,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存在根本对立,没有非胜非负的状态。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智慧和能力,让孩子有自由发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