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愈小锦囊|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是什么?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引起广泛关注。犯罪嫌疑人年龄之小、行为之恶劣,令人震*。那么,有哪些心理原因容易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文秀表示,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未成年人,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逐渐加强,有时会对长辈们灌输的主流价值观嗤之以鼻,一旦教育引导的方式不正确,有可能使其产生叛逆、敌对甚至是仇恨的心理。

(一)对于家庭、校园的不满,使得未成年人容易发展不良的社会交往。比如,在社会上遇到不良诱惑或怂恿,会激起他们的模仿欲,从而“抱团”纠合在一起,终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淡薄,故意试探或触犯法律的边界。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支持,才能让他们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心。

(三)要给予未成年人足够的爱,孩子才不容易心生邪念。“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情感体验不佳的人,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发现异常时,要积极地引导和矫正。

2020年底,我国出台《刑法修正案(十一)》,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岁,这意味着年龄不再是违法犯罪的“保护伞”,而要从源头上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