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环球时报年会“共同、共享、共筑”生命健康分论坛在京举行

      2023环球时报年会“共同·共享·共筑”生命健康分论坛近日在人民日报社举办。本次论坛由环球时报、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生命时报主办,并得到一汽红旗、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健康养老集团、爱康集团的大力支持。

      据介绍,2011年以来,环球时报已连续举办11届年会。今年年会首次设立“共同•共享•共筑”生命健康分论坛,由《环球时报》与旗下大众健康类媒体《生命时报》共同举办,旨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促进公卫发展、全民身心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共享美好生活出一份力。

      生命健康分论坛主要由三场圆桌对话组成,与会嘉宾围绕“构建全球公卫共同体”“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心理健康”三个话题展开讨论。

      在“共同健康——构建全球公卫共同体”话题讨论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表示,明年一二月份高峰过后,我们将迎来抗疫曙光。

      “高峰后,疫情会进入常态,市场逐步恢复,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不再受到大的影响。三年抗疫是不平凡的,抗疫精神是不朽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好。三年抗疫也是对医疗卫生工作的一种检验,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些短板。例如,如何强基层,国家重大项目要考虑长远布局、关键技术和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中医药在这次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是提供了第二道屏障。疫苗是第一道屏障,中医药与疫苗相结合、中西医并重,就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之路。”张伯礼说。

      在“共建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创造美好生活”对话环节,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长宁表示,个人健康素养对防疫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本次疫情防控可以看到,提高健康素养对于人民少得病、晚得病和提升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提高生命质量都非常重要。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达到25.4%,比2012年的8.8%有了很大提升。分析10年间的结果发现,从2012年以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水平呈稳步提升态势,特别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来,提升幅度明显增加。但也要看到,我们的健康素养水平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以及不同维度也存在不平衡现象,一些知识的掌握、行为的养成还存在短板和弱项。”李长宁建议,每个人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健康素养。

该环节,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教授马冠生表示,健康是每天一日三餐逐步吃出来的,如果大吃大喝,带来的就是对健康的损害。马冠生说,“民以食为天”,营养是生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吃好”才能保证健康,才能让免疫力在抗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到底怎么算“吃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强调要合理膳食、食物多样。要求我们每人每天至少吃12种食物,每周吃25种以上。在“共筑健康——促进心理健康,提升国民幸福感”对话环节,陆林表示,随着经济发展,近些年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病率持续走高。精神心理疾病对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影响巨大。在所有疾病中,抑郁症正逐渐成为负担较大的疾病,已超过心血管疾病对人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有的可以治好,患者痊愈后可维持正常的生活。但是抑郁症给个体带来的痛苦巨大,导致他们生活质量低下。世卫组织称,抑郁症对健康的损害超过冠心病对健康的影响。心理问题不仅伤害个体,对社会稳定也会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包括企业、学校、社区、媒体等,要充分重视疫情给社会带来的心理影响,积极采取措施,以保障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关于“促进心理健康,提升国民幸福感”,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姚宏文认为,应从四方发力来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一是充分发挥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在落实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的行业引领作用。二是聚焦疫情后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促进相关管理服务体系的搭建和完善。三是着力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发挥宣传教育的先行先导作用。四是努力推动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队伍。

论坛上,“国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项目正式启动。这是一个推动心理健康促进的公益项目,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指导,生命时报发起,旨在更好地科普心理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