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空闲厌恶效应吗?

常言道“时间就是金钱”,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很多人习惯了高速运转,一旦停下来反而会感到焦虑、空虚,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空闲厌恶效应”。这一效应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巧妙应对?为此,央广网记者采访了应用心理学博士、二级心理咨询师廖春岭。
什么是空闲厌恶效应?
专家表示,空闲厌恶效应是指人们在面临选择时,倾向于选择那些可以让自己忙碌起来的选项,而不是空闲、无事可做。这一概念具体来源于心理学中的“唤醒理论”。
唤醒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动机的理论,强调人们在不同任务或情境下都有一个“极佳唤醒水平”,在这一水平上能表现出极佳的效率和效果,过高或过低的唤醒都会导致效率下降或情绪失衡。个体在追求行为目标时会试图达到和维持“极佳唤醒水平”,以实现理想的表现和状态。
专家介绍,空闲厌恶效应表现为个体对闲置时间的负‘面情绪,倾向于将时间填满活动,即使这些活动的价值低于空闲时间的价值。这种效应通常导致人们在闲暇时选择进行无意义的任务,以避免感受到时间的“浪费”。“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高敏感度和对效率的追求。”
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现空闲厌恶效应?
专家告诉记者,空闲厌恶效应并非只是简单的“害怕空闲”,而是出于人类对于意义感、自我价值、社会认同和控制感的复杂需求。
1.避免无聊
无聊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人们会自然地采取行动来避免无聊。忙碌的状态能帮助个体填补空闲时间,从而避免无聊带来的不适。
2.赋予自我意义
忙碌通常与价值感和成就感相联系,人们更倾向于做一些能赋予自己存在感的活动,即使这些活动的实际意义较小。忙碌让人感觉“有用”或“有效率”,从而满足对自我价值的需求。
3.社会期望和文化压力
在社会文化中,忙碌被视为积极的表现,代表着勤奋、责任感和成就,空闲则常被看作懒惰或无所事事。文化和社会对忙碌的推崇,进一步促使人们避免空闲。
4.减少决策疲劳
在空闲时,人们通常会陷入如何利用时间的思考和决策中,而选择忙碌能消除这一困扰,减少决策带来的压力。
5.控制感
当个体选择让自己忙碌时,会感到对时间的掌控感增强,从而减少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感。这种自我掌控感带来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如何巧妙利用空闲厌恶效应?
专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通过巧妙安排时间来提升生活效率和满足感,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方式:
1.设立小目标和清单
将日常任务分解为小的、可实现的目标,并列入清单。通过在每个空闲时间段完成小任务,大家不仅会容易感到成就感,也会更积极地利用碎片化时间。
2.充实等候时间
在排队、通勤时,可以安排一些轻松的活动,如阅读、听歌、背单词等,使这些时间变得有意义,避免无聊。
3.列“待办清单”
建议大家为空闲时间提前准备一个待办清单,如学习新技能、家务整理或个人提升等。当空闲时,即可快速找到可做的事情。
4.培养兴趣爱好
利用空闲时间尝试培养兴趣爱好,如烹饪、绘画或运动等,避免长时间无所事事带来的负’面情绪。
5.安排有意义的社交活动
定期安排与亲朋好友的见面,或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有助于填补空闲时间,同时提升社会联结感。
6.健康管理
可以在空闲时间安排一些健康管理活动,如散步、冥想、伸展运动等,提升身体素质。